道士塔赏析(道士塔文章的艺术特色)
一、感伤历史氛围的营造。文中作者勇敢袒露出民族流血的伤口,展示出被野蛮践踏了的破碎文明,从而使文章弥漫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感伤。 举例: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这里,作者将莫高窟置于朔风凛冽的背景中进行观照,无言的莫高窟中寄寓了他强烈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历史沧桑感与悲剧效果,使全文有了一股画的流畅、诗的意韵、史的丰盈。当然,这里不只是在向读者诠释一个有关敦煌文化荣辱兴衰的故事,联系全文,它更深的意义在于告诫国人,应该如何将这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如何从中华民族流泪的双眸中感受力量。
二、戏剧叙事模式的引入。《道士塔》摒弃了散文惯常的叙述手法,将小说、戏剧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移植,创造了若干灵动逼真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文章在交代了莫高窟的地形与形状之后,笔锋陡转: 例子:有一座塔,由于建筑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这是《道士塔》典型的叙述风格。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散文笔法记事抒情,而是刻意营造与追求一种小说化的味道,并更由小说叙述变为剧呈现。
三、犀利话语系统的采用。《道士塔》的语言淡化和消解了一般游记散文的模山范水,而代之以幽默犀利的语言陈述,笔锋所至,鞭僻入里。请看这极富讽刺意味的对比:“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为了攫取一两件文物,“他们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然而当他们来到中国,在这里没有任何关卡和手续,他们就“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前”。这种意外的便捷和容易,使“外国人有点遗憾”。这里,我们读出了作者含泪的幽默以及从沉痛的历史反思中,体味到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