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台mv(为什么周杰伦后期的歌曲无法达到千里之外,菊花台,青花瓷等的传唱度,是创造下降,人气下降,或是乐坛弊病)
先谈一下听歌也就是音乐欣赏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觉、情感、理智。
普通人听歌,知觉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大家经常回答的好不好听?
周杰伦基本可以每张专辑做到抓耳却不low的旋律,这点毋庸置疑,但歌让人觉得好听也是视情况而定的。
有的洗脑但不久就会淘汰,有的耐听慢慢酝酿成经典,但这都需要一个前提,他会被塞入听众的耳朵里。
无论是路人粉歌迷主动,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路人被动,这一块潮流与宣传就尤为重要。
听周杰伦专辑的大家的心态都是自己听过好几十首甚至上百首周杰伦的好歌,基本每一首都好听,听周杰伦还是有口碑保证的,当然主观以为新专辑每首都会是洗脑型的,就开始顺序播放,结果当然只会失望。
综上,觉得不好听的最大原因是自己听歌时间变少(主动单首循环时间),还有就是周杰伦致命的宣传疲乏(被动听歌时间),当年的《青花瓷》也不是发专辑火的,根本不是主打歌,没有抱太大市场预期,上春晚火的一塌糊涂。
关于宣传,现在邓紫棋、张靓颖、李荣浩都是典型例子,上完我是歌手,唱几首别人的歌填充自己的曲库,同时主打自己的好歌,Bigbang、tfboys一个月一首歌甚至两首,看着天天都有新作品,上街想不听到都难,而周杰伦的宣传期只有两周,听他的歌完全靠他的名气在撑着。
情感虽不是比例最大的,但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常说的走不走心
走心并且抓耳的歌曲才会成为真正的经典,披头士身为一支摇滚乐队流传下来的最多是走心的作品,作为一名创作者,最起码的层次是自己的作品先感动自己,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感动别人的程度要根据契合度来产生共鸣,旋律已谈,大多都是理智创作的产物,关键就在歌词。
周杰伦的歌词这张专辑上的确存在着题材的问题,快歌不够广,慢歌不够煽情,他的歌词一直延续着和方文山的思路,在各个题材上玩出花样个性深度,动漫、游戏、大片、时尚、古文明等等,但在爱情不变地上走浪漫-苦情-清新三个状态的暗恋-热恋-分手-疗伤-回忆思路,基本是10-25岁特征,学生,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开始那段岁月,歌词中的男主角是永远不会结婚感悟亲情式的爱情,离婚感悟爱情与人生的,现在周董结婚了,一切就说不定了。
也就是快歌没有屌起来,慢歌芭乐慢歌少之又少,与林俊杰、自定义时期的许嵩相比较,更加明显。
这种种就更加剧了奔三听众的流失,当然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这部分听众也到了不听歌的年龄,或者进一步倾向于欧美、民谣等音乐,而非周的多元混搭曲风。
理智就涉及作曲、作词、编曲的技术层面问题,也就是这首歌牛不牛逼
这才是真正的逼格,这一部分由乐评人掌控着,他们的评判标准会有意(技术)无意(角度)地将第一二者隔离出去,和媒体共同影响一些舆论,公众没什么理智欣赏的背景,则会认同第一二者,这也就是乐评人媒体爱说周江郎才尽,路人粉也喜欢跟着来一句的原因,并会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加上几个媒体营造出的理由。
许多人不知道周杰伦拍电影用了多久,在录音室呆了多久,一首歌是怎么完成的就开腔了,周杰伦拍电影重心不在音乐上,吃老本老了,结婚了有孩子了写不出好歌了,说起来还很爽,马蛋,久石让六十岁还在创作好作品,不懂别瞎说行吗?
其实说白了就是,乐评人觉得没有像阿妹一样搞一个阿密特分身改头换面唱重金属摇滚就是没突破,路人觉得不抓耳朵,不好听就是才尽。
深层次的原因是周杰伦的音乐快歌是反拍律动,符合年轻人的心态,随着人渐渐长大对此类音乐失去喜爱度是自然而然的,相比之下,周杰伦的抒情慢歌与其他相比又失去了竞争优势,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弱化。
“周杰伦变了”:快歌没以前屌、玩电子、慢歌没以前传播广
”周杰伦没有变,变的是我们”:20+听歌少了、情感生活经历变化
所以说:“周杰伦在变,我们也在变”
结语:
很多周杰伦的听众都有那种过一段时间一首以前觉得不好听的歌变好听了,如果说中了的话,就相信周杰伦的音乐,如果还是不相信就看看以下的建议。
如果你是路人,建议你听完主打就好不要奢侈太多,少发点自己的牢骚,来满足自己对世界发表言论的痛快感。
如果你是路人粉,快去挖他的老歌吧,慢歌听完了还有快歌,MV演唱会版一堆宝藏等你挖掘,挖着挖着新歌也就入耳了。
如果你是铁杆粉,别爱着八度、肖邦、我很忙、跨时代、十二新作,还来一句范特西最吊,叶惠美次之,那时的周杰伦还没有花样那么多,你确定你爱的不是炫而是酷,或者是酷炫屌萌的综合体?多想办法宣传宣传吧。
如果你是脑残粉,还是走开吧,听歌多嘴信仰玻璃心招黑,将来脱粉了说不定还要倒打一耙,来一句“从周杰伦到某某某”,还要骂那些劝架的和平大使。
如果你是真爱粉,握爪,但请记住你爱的不只是周杰伦而是他与他团队的每一个在尝试改变世界的人构成的内容与价值观,试着去解构他,而非只把他当做一个具象的人,从他的身上保持那份共鸣。